高端响应式模板免费下载

响应式网页设计、开放源代码、永久使用、不限域名、不限使用次数

什么是响应式网页设计?

2024年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16篇)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电子政务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科技革命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因此,各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电子化政府相继展开了改革运动,电子政务应运而生。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诸多便捷,它不仅减少了行政成本,还提高了办事效率。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的广泛运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产生了诸多影响,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一、电子政务概述

近年来,Internet技术的应用普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飞速增长,政府组织形态必然随之改变,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者认为,对原政府形态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实际上是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电子政务的产生有着广泛的实践背景和深刻的理论背景。电子政务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副总统戈尔所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在1993年提出的,其源于电子政府,伴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新生事物的产生,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务的定义:第一,“电子”是手段。电子政务须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就是说,离开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软件和安全技术的发展的电子政务就不是电子政务;第二,“政务”是主体,即政府日常管理事务、政府行政事务,以及政府在处理各种各样政务的过程中不得不涉及到的有关政府内部工作流程、体制形式、权利关系以及管理人员之间所形成的公务性和私人性的关系模式;第三,网络化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是当代信息全球化产生的新兴的政府管理和管理方式,于是电子政府就这样应用于政府管理中了。电子政务不是将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事务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而是需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电子政府与现实政府不是一一对应,而是通过使用电子和信息手段,扩大政府活动的领域,使政府活动从原来单一实体环境延续到另外的虚拟环境,使政府行政输出通道从原来的实体输出通道增加到实体输出和虚拟输出两个通道。与传统政务相比较,电子政务没有社会管理的中间成本,其运行成本相对较小,实行管理服务速度相比较更快捷。促进管理部门业务流程的重组,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快捷的、便利的办公运行环境,使行政管理效率、公共服务水平越来越好,行政机关信息公开度和增加信息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电子政务的双向发展模式将是一个与时俱进、漫长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电子政务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作为教育事业的领头军,实现电子校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同时也代表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因此,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电子政务渗透到高校的方方面面,它将学生管理、人才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学生服务等各类管理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使校园的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实现了高度整合,使信息化校园网成为完全开放、超越时空的校园网络平台和知识中枢。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的应用

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快高校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其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展示展示就是以网页的形式提供高校的电子信息,通过网络上及时学校近期的科研、教学、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等相关信息,包括在网上的进行招生宣传、科研征题、科学技术转让等。通过网络的展示,可以帮助学校树立形象,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宣传学校好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来寻找和吸纳新的生源、教学和科研伙伴。2.就是以电子网络的形式向学校和外界传达各种通知、计划、政策以及学校的各种动态信息。3.教育网上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利用网络面向校内外师生展开的可视教学,同时,还可以进行辅修专业和重修课程的教学及有关课程的补充教学。通过远程网络教育可以使本校学生进入社会及其他大学的课堂,实现资源共享。4.服务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提供与教学、科研活动有关的信息,达到服务师生的要求,比如为学生提高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师状况、成绩查询、图书借阅等等……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电子系统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其业务范围相对规则,不像政府级电子政务,服务对象复杂,业务多样、全面等。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电子系统比较单一和集中,有相对的安全性,高校的管理层既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电子政务的使用者,其双重身份决定了高校电子政务的建设及功能具有很强的明确性。

(二)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

由于全国性的高校合并重组与扩招,各高校的办学规模显著扩大,造成了机构重叠、膨胀,一些机构权力过大;机关人员增多,人浮于事,思想观念落后,理论指导薄弱;制度不统一,工作流程和行为习惯相去甚远;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定位不当;管理方式、方法、手段落后,办事拖拉,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中随意性大,缺乏生机和活力;政策法规不健全,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

三、电子政务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影响

高校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来加强高校建设和管理,提高高校的行政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手段,最终提高高校竞争力。本章将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电子政务给高校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深远的、巨大的影响。武汉大学自2001年起,已经利用上了信息资源校园网。截止到现在,经过13年的建设,现今的校园网建设已纳入最重要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从以前的只有办公室和教学楼有校园网的建设情况,慢慢发展成宿舍楼有校园网,食堂有校园网等等。根据每个用户的工作特点、喜好和所处角色,量身定做了访问所需业务信息的安全通道和个性化应用界面,使师生员工可以快速方便的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和数据,高效的处理相关的事务。电子政务在我校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校园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明显改变。

(一)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效率

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发展是现代高校管理创新和效率提高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来逐步形成新型行政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高校各院系、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集成化,使传统金字塔的集权模式转变为现代扁平的服务型、高度透明型的新型管理模式,逐渐做到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与服务的效能。1.提高学校效能降低行政成本电子政务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使得管理部门在取得、占有、分配和掌管信息过程中的更加突出了其核心地位。电子政务给高校行政管理带来了突出影响,减少了高校组织管理的层次,扩大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幅度,使原来的金字塔型的管理结构逐步向扁平型发展,并且使高校行政管理更加具有灵活性、有机性和适应性。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电子政务在校园的建设,提高的师生的办事效率,减少了办事时间,同时在规范办事流程上,缩短了办事过程,比如校园信息门户网的建设。2.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校园网络逐渐成为高校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它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发性、灵活性、可靠性、强性价比和安全性等特点。通过校园网,加强了各校之间以及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各种交流和合作;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迅速、直接地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走势,对于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科研教学水平具有重大重要的;通过校园网,管理人员可获取为学校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手段和网络环境,实现高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准确、完善、公平公正的获取各类信息;通过校园网,完备的学校及院系主页(包括中文版及英文版)是展示科研实力及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是宣传学校及院系的一个最好的舞台。(1)采用新技术,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学校的日常行政办公业务中,有效地处理了学校日常办公业务,包括信息、会议管理及公文管理等,提高了行政人员办事效率,实行了办公自动化。一卡通系统于2008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有五年,其先进的资金结算管理及财务报账系统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作为学校一名财务管理人员,切实体会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快捷与方便,收入、支出、成本、费用,轻点鼠标,一目了然。(2)实现管理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电子政务的建设使高校管理无论是从教学上、还是从行政上,都有开发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上,教师、学生与教学管理人员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和管理学校事务的目的。(3)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电子政务中信息的存储和整合给学校各领导做决策和了解学校情况提出了良好的依据。比如快捷的校情查询系统就是领导参谋的好帮手。(4)实现全校统一信息管理。高校管理涉及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为了提高教学科研业务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要求各管理系统之间的对接信息系统必须实现数字化统一管理。电子政务在校园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给武汉大学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明显的变化,为武汉大学未来的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它在学校逐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同时,在推进校园的教育改革和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变高校行政管理职能和权力结构

1.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改变传统高校行政管理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窒息教育和学术活力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而电子政务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影响表现为可以使行政职能由管理转向管理和服务并重的双重功能。(1)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推进高校行政改革,增加学校行政管理的透明度。电子政务的本质属性就是为公众服务的。它可以改进高校领导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以服务师生为宗旨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接受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监督,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大学的主体。(2)利用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和目标的明确性,业务的规则性的特性,但又不具备像政府级电子政务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业务的多样性、全面性等的特点。而相比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高校电子校务系统具有单一性与集中性的特点。2.行政管理权由集中向分权转化学校利用电子政务提高了教职工、学生、社会对学校的监督力量,加强教职工、学生对学校决策的参与以及对重大政务活动的双向交流,同时进行了分割越来越多的管理权力的行政改革。

(三)电子政务对高校其他的影响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除了有利于大大简化高校行政管理运行的环节和程序,建立更加廉洁、开放透明和更加负责任的依法行政的学校,同时还会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它不仅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学校是需求方,主导建设;IT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化来带动产业发展,这是电子政务建设和所带来经济效益之间的契合点,同时也带动IT行业的发展。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化来带动产业化,使我们在电子政务的系统建设中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由电子政务构建成一套决策支持系统,使高校行政管理决策更科学、合理,尽可能的避免一些决策失误。另外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也能间接产生经济效益。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师生了解其学科前沿、查阅相关业务资料和教学实验的准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校园网络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电子政务的实施给高校行政管理带了不少便捷的同时,也让高校行政管理对信息进行管理。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必须具有信息管理职能。即使电子政务应用到高校行政管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经过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相信电子政务将会实现高校资源数字化、通信网络化、教学现代化、学习个性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必将带来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组织原则、教学评价、德育工作等等从观念到实施的深刻转变;必将为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以教师为本,为教师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庞宝鑫.管理学视野下高校院系办公室提升行政工作效能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2]李雪梅.以“绩效预算”促进高校行政改革的路径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2016.

[3]郭延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6(27).

[4]刘家明.论高校行政责任实现机制的设计[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5]朱颖,韩娜娜.关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6(13):125-127.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2篇

北京安证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应《_电子签名法》的诞生而成立的专业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研究开发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咨询服务的专业化高科技企业,是北京市认定的双软认证企业和高新企业。公司专注于为国内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安全产品与服务。公司产品主要涉及信息加密、数字签名、电子签章、身份认证等基于PKI密码技术的应用类信息安全产品。

北京安证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安证通)作为国内主流电子印章系统开发商,参与了多个行业性电子印章系统标准的制定工作,为我国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ESA2008电子印章系统已经成为我国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国土、工商、卫生、交通、地市政府等政府机构电子印章系统的主要供应商,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外资企业、金融证券等领域更是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北京安证通在提供优秀电子签章系统的同时,积极拓展电子签章认证服务平台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一签通电子签章认证云服务平台即“一签通平台”是北京安证通集10年电子签章应用解决方案之经验、结合企业之间电子合同应用需求而推出的,主要为企业B2B电子商务提供安全认证的云服务平台。平台采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授权的第三方数字证书服务机构颁发的数字证书,确保电子签章具有较高的公信力,能够满足企业之间电子合同、电子订单的安全性要求。“一签通平台”支持并集成了除北京CA之外的所有第三方数字证书服务机构的证书服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公信力。它的建成大大推进我国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同时,公司也从单纯的产品开发商发展成为电子签章、电子合同认证服务提供商。

“一签通平台”的价值在于:一个企业只需要持有一个一签通发放的电子印章就可以与平台中的任何合作伙伴签订电子合同和电子订单,而不像传统的电子印章使用方式——与不同供应链合作伙伴签署合同,由于采用不同公司的电子签章软件,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电子印章,这样一个企业需要持有多套电子印章,使用成本过高,管理也非常不方便。同时,“一签通平台”为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提供了电子合同签署平台和电子签章服务。对于中小企业内部应用电子签章的情况,用户可以租用“一签通平台”来管理本机构内部的电子印章,从而免除了较高的系统初建费和后期维护费,而将每一年的服务费计入管理成本,成本可控,投入小。

“一签通平台”的宗旨是建设一个“安全、权威、可信、易用”的电子签章认证云服务平台,推动企业间网上电子合同的应用,在提高企业间商务活动效率和安全性的同时也大大推进我国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无纸化和低碳环保生活习惯的形成。

“一签通平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G2B——政府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一个企业需要分别使用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等网上办公平台来实现业务的网上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在这类应用中,“一签通平台”的部署方式可采用全省建设统一的电子认证服务平台,在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等应用单位部署一个认证管理分中心的“集中发证制章、分布认证管理”的部署方式。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 立法 电子政务法

电子政务法是行政法律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是用于专门调整信息技术在政府职能部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用的条件、方式、范围、地位和效力等内容的法律规范总称。目前,电子政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政务法是指确认电子政务地位与效力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总称。狭义的电子政务法是指以“电子政务法”为命名的独立基本法律体系。

一、我国电子政务立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在法律上确认电子行政行为

目前我国实行的电子政务是在原有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下将行政办公流程固化到电子政务体系,其业务处理流程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例如在原有体系下,政府职能部门接到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资料后,将申请资料录入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然后按照相应的审批流程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构建的工作机制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再将相应的处理结果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打印、签字和印章后才能正式生效。而理想中的电子政务并不需要将处理结果进行打印、签字和印章后才生效,其生效的形式可以是电子信息,因此,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电子信息的效力进行规范。对于以电子信息形式进行的告之、送达、听证、复议程序中的使用,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规范,电子政务就很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通过上述分析,电子政务立法应对电子行政行为进行相应法律规范,以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二)消除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盲目性

通过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所取得的成效来看,其对我国政府工作的影响是革命性的,行政办公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行政行为的模式也发生了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规范了业务办理流程,使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成为政府管理工作中的亮点,也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绩。因此,造成了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开始注重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并开始跟风争当先进,出现了一些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就开始立项规划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通常这种电子政务项目由于前期考虑不足,仅注重表面功能上面的建设,而在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技术标准规范化方面考虑不足。对于以上这种盲目建设的问题,应通过相应的立法规范对电子政务的立项、规划、实施、验收、运行、维护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与监督。

(三)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稳定运行

电子政务系统是以行政相对人为中心进行构建的,与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以行政主体为中心进行构建的,一般应用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内联网中,与外界隔离,因此受网络安全威胁较小,对系统安全管理的要求性较低。而电子政务系统是要满足行政相对人的需求,必须将系统在互联网中,要面对互联网的各种安全威胁。因此,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评估、电子政务运行环境的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情况、电子政务系统在使用中安全问题的归责原则等,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条文进行相应的规范,是无法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的。因此,为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系统的法律法规。

(四)推进电子政务的集成与优化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实施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造成行政信息资源的共享、集成和交换存在诸多的问题,使各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协调性功能。因此,在电子政务规划立项阶段的标准制定、电子政务项目建设阶段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规定、系统部署和实施阶段的信息共享机制都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另外,电子政务中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是实现行政信息共享的集成、共享和优化,因此,对于电子政务系统内的信息集成、交换与优化也同样需要构建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

二、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互联网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互联网普及率为。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亿,年增长率达,远超网民整体增幅。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信息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诞生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网民足不出户便能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信息技术在行政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目前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对信息技术在行政领域应用带来的变革认识不足,导致不少政府职能部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慢于企业界。当然除了行政组织的对电子政务重视不足的问题,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技术问题”可能成为行政工作人员推卸工作失误的借口;当前我国实施的电子政务是将现有的工作流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可能会将本身就不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固化在电子政务系统上;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由于电子政务立法规范的不足,导致信息资源接口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完成共享;在电子政务信息整合方面,可能存在部分职能部门注重本部门的利益,阻碍政府职能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在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性方面,由于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中,信息传播无限制,在电子政务系统面临着更多的信息保护与信息安全问题;在电子政务系统规划方面,实施电子政务,社会公众对政府职能的监督加强,而当前我国社会体制下的电子政务仍然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的,因此利益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电子政务的推广受阻。通过上述问题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于企业界,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上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如果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无法通过信息技术的改进和政府行政行为能解决的,必须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使电子政务的立法保持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步。因此,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是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核心与关键,电子政务立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由于我国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但从目前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透明化的需求、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电子政务立法的相关经验、政府职能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视这几个方面来看,通过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立法体系的条件已经成熟,促进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具体而言,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关于信息技术的法律体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政务立法提供了基础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政务的立法具有相应的借鉴作用。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信息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基础。

(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与法治政府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基本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标,这充分说明相关部门对信息产业的重视程度。而电子政务是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表现形式,是一种与当前信息化背景相契合的行政管理方式,因此,电子政务受到国家的相关部门重视。虽然目前我国相关部门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但在当前政府工作部署中明确了电子政务的地位,说明我国制定电子政务法的政治环境已经成熟。

(三)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为电子政务立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这说明我国网民数量巨大,同时也说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显著,我国公民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得到改变。但在行政领域,我国公民仍然需要去主管部门的办事窗口进行业务办理,因此,人们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电子政务的法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发展中国家关于电子政务的法治建设可以采取变化式策略进行变法改革

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关于电子政务的立法体系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完全可以采用强制性的法治体系直接引入到我们的电子政务管理中。这种改革也为我国电子政务立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4篇

1.电子政务实践问题分析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限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分级投资的财政体制等约束,总体上是“以项目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而推进实施的,加之政务业务具有的复杂的跨领域知识与跨部门执行、高度知识密集型及流程密集型等性质,电子政务工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1)电子政务领域与行为模式的封闭性,信息化主管官员成为掌握领域话语权的主要群体;

(2)投入大,自2003年以来,近10年总计投入超过6000亿元,投入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中央财政占政府投资的比例为,地方财政占政府IT投资的;

(3)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不足,造成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作用的有效发挥。

(4)电子政务服务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与领导同志的期望和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5)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绩效评估开展不到位,新技术应用不足,创新发展不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电子政务理念误区分析

理念层面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目的和期望普遍存在脱离现实条件的过度拔高现象。

(1)意图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困境

不理解信息化是手段,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政府)发生转变的过程,而手段的结果(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一个“信息化”之外的价值选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管理创新是依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建构,信息技术仅处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低层次,可以被用于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政务模式。单纯依靠零散的、技术层面的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要取得成功是比较困难的,电子政务不能解决体制问题,更不能解决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问题。

(2)认为在信息社会,政府必须走在技术前沿

应利用最新技术成果所提供的最先进的方式提供政务服务。忽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能性前提,忽视政府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本国科技进步现状,成为国外技术和产品的盲目的吹鼓手和推销者,使电子政务发展误入歧途。③目标越位与缺位。期望通过政府先行的方式,把电子政务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促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赋予电子政务超出本身内涵的诸多外延目标,模糊了电子政务发展应有的焦点,不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聚气发力,该干没干好,不该干的却投入了巨资,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

二、电子政务研究滞后于实践

电子政务实践中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刻指引,与电子政务发展实践的迫切需求相比,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深度远远不足,研究成果在泛化和具体化两端之间摇摆,电子政务研究存在将“电子”与“政务”两部分知识机械堆积、叠加的问题,学术研究存在表层化和简单化倾向,电子政务还未走上科学化演进发展的轨道。

1.缺乏研究共识

一门学科的创生通常有三条件,首先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次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电子政务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技术、方案、项目等建设转,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仍然处于技术主导的阶段;电子政务具有学科融合的交叉性、多样化特性,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尚未形成,如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体系仍有争论、电子政务研究的范畴和体系也不成熟、未能明确哪些问题有待研究,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共同的研究问题、问题领域等都有不确定性,共同认可的原理、原则、理论、方法和学说都没有出现。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多元化表明了电子政务目前缺乏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学术团体的研究工作。

2.缺乏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体现在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现有电子政务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为主,带有明显的经验性、描述性,由于理论、工程、技术三者互相割裂,不可能出现互相促进的循环加速过程,电子政务发展后劲堪忧。由于缺乏引领作用的“理念”,只能“闻技起舞”,网站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就成了政府网站,微博由公务员使用就摇身为政务微博,云技术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变身为政务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常舞常新,最终演变成一场场的投资盛宴,技术采纳的应用效能不强。

3.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5篇

【关键词】 电子政务公众服务 需求结构 系统成功

社会的进步使得公众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从而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性的行政改革逐渐蔓延开来,而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科学构想,在党的_的报告中,已经将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规定了政府的四大职能。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又有了新的方式,其中最瞩目的就是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的结构

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型政务方式,而它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协助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弥补传统政务管理本身存在的缺陷与局限性。通过电子政务这个平台,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优化,而政府也可以比较方便快捷地掌握公民的需求信息,从而增强了政府的服务能力,达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1]。随着电子政务的逐渐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充实,而它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总体而言其变化方向是使政府及其政策更为有效。

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的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马斯洛还认为,人的需求层次越低,则需求力量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二,根据人本主义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三种:生存需求、相互关系的需求、成长需求。第三,根据成就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归属需求、权力需求和成就需求。在以上几种理论的指导下,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的结构带有强烈的“人”的需求结构的特点,然而事实上它的内涵又具有独特性:首先,电子政务公众服务追求的是服务功能的需求,只有当电子政务公众服务具有健全的服务功能时,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其次,电子政务公众服务追求的是互动合作关系的需求,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公民之间是合作的、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的关系[2]。最后,电子政务公众服务追求的是实现价值过程中的体验,公众控制服务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了体验服务的需求。

二、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对系统成功的影响路径

第一,自我效能对系统成功的影响。自我效能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它的内涵广泛,一般认为个人对自己的多方面知觉的综合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从作用机制来看,自我效能是作为一种心理因素而影响着需求的产生,那么它是如何影响系统成功即电子政务工作服务系统的实施结果的评价呢?自我效能对系统成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功能需求、关系需求和发展需求而达成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则功能需求、关系需求和发展需求越强烈。而以上所述的实质是自我效能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使人的期望水平和结果的归因等均发生变化。第二,用户参与对系统成功的影响。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公民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在影响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的系统成功因素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中,公众参与政治的方式包括登陆政府网站查找信息、下载文件、提交信息、发送信息等,如果公民能够很好地完成以上政治参与行为,那么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的实施结果的评价就比较高;反之亦然[3]。第三,信任感对系统成功的影响。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的实施结果的评价产生影响的因素,还包括公众的信任感。信任感是人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一种选择性的反应,而它之所以能够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实施结果的评价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网络具有互动性。网络的技术支持使得公众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一条沟通的渠道,而在电子互动过程中,公民或对政府产生信任感,或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如国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公众参与政治活动的需求,或者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电子互动机制不够完善,都将使得工作对政府的信任感降低,从而导致公众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体系统的实施结果做出较低的评价。

三、结语

研究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及其对系统成功的影响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网站的公信力,等等。在未来的政府建设中,要继续重视电子政务这个与公众交互性很强的平台,不断挖掘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的结构,从而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水平。

参 考 文 献

[1]赵育梅.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6篇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的蓬勃发展,各国政府逐渐形成了这种意识:只有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概念,才能在不久的将来走向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处于竞争的优势,推行电子政务,不但是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又是使政府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的条件。怎样根据中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发展电子政务,使政府逐渐转变成为信息时代的政府,目前已成为_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云计算是以互联网增加相关服务、使用和交付模式为基础的,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资源是动态易扩展且时常虚拟化的。

云服务不但可以与IT、软件及互联网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提供其它服务。云计算意味着计算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把它可作为一种商品。云计算自诞生就受到空前的瞩目和大力热捧,为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政府信息服务的业务流程的改变,有助于推动政府的高效率的运营,为全社会信息化进程创造了新的机遇。

本文在研读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云计算的实践过程,概括了云计算的优点,分析了了云计算时代的特征,并探讨性的提出了在云计算时代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7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发展问题对策

一、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区别于电子商务和传统的政府公务,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电子政务的特点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政府公务处理的结合,改善政府行政管理形式,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政府要实现电子政务需要改革重组政府行政管理业务流程,改变和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来适应网络管理和网络行政的需要。电子政务在狭义上是指政府公务处理信息化,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和开展,以及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主要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在广义上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政府行政管理系统,实现系统信息化管理。也就是政府的所有公共部门都通过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电子政务是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国政府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必要手段,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政务发展趋于形式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不成熟、政府部门之间缺少联系、对电子政务认识不够等因素,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遇到阻碍,电子政务的发展趋于形式化。由于受到传统政务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政府管理部门缺乏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和理解,不了解电子政务的概念,在推行电子政务发展中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浅显的认为电子政务就是实现政务计算机化,把发展电子政务定义为建立官方网站,缺乏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意识。除此之外,很多政府部门将电子政务认为是技术人员的职责,缺乏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电子政务敷衍应付,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资源不丰富、信息更新缓慢、内容陈旧缺乏互动性等。很多政府部门缺乏对电子政务的深入认识,传统观念没有改变,造成电子政务发展趋于形式化。

2.政府部门之间电子政务缺乏联系。

由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原因,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联系比较少,而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然而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政府部门信息资源是相对独立的、封闭的,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有各自的网络信息平台,无法连接其它网络信息平台,资源利用相对独立,不能实现政务处理互联互通,呈现出一种“各自为政”的形态,形成“信息孤岛”。我国不同的政府部门建立不同的电子政务体系,独立完成网站建设和数据格式设置,电子政务管理不统一,资源难以共享,也无法形成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这种“信息孤岛”式的电子政务体系造成了电子政务管理混乱和资源的浪费,部门之间也无法协同办公,严重影响政务管理质量和效率。

3.相关法制建设滞后。

电子政务涉及到政府部门很多重要信息,所以敏感度更高,要想顺利推行电子政务必须确保信息安全,制定相关的法律保障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的发展。在电子政务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有自己电子政务的保护政策,如:美国《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英国《政府信息公开法》等,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建设,但是还是存在法制建设滞后的问题,在很多问题上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存在法律空白,缺乏纲领性法律,不能有力的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安全无法保障,造成电子政务发展遭遇瓶颈。

4.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电子政务以计算机网络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工具,电子政务信息敏感性高,信息安全水平要求高。信息安全是确保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保障政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当前的电子政务发展中,并没有充分重视信息安全问题,缺乏核心安全信息保障技术,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网站容易遭到恶意攻击,利用政府公务信息诈骗或造谣的违法犯罪越来越多,对我国政府形象的树立和公信力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电子政务发展。

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了解电子政务的概念,认识到电子政务发展对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电子政务是政府开展改革的重要措施,是符合信息时展潮流的,是创造民主、公开政府的必然选择,是塑造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的重要举措。电子政务是政府开展的现代化形式,是推行政府政务系统改革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需要充分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工作,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责任到人,全员参与,自上而下的转变传统政务工作观念,深入了解电子政务的重要性,促进电子政务的推行和发展。

2.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标准。

由于我国政府机构众多,要想实现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需要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标准,实现不同部门政务协同、信息交流安全可靠,有助于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需要重视研究适用于我国政府公务系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标准,制定符合我国政府公务管理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形成系统完整的电子政务框架,编制标准化指南,创建电子政务标准化执行规范,确保各个政府部门按照标准执行,完善标准服务与咨询体系建设,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3.完善电子政务相关法律建设。

我国需要制定完善的电子政务保护法律体系,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充分重视电子政务立法保护工作,制定纲领性的法律法规,为保护电子政务的顺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在制定电子政务保护法律法规时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经验,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弥补法律漏洞,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最后,我国需要充分重视电子政务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法规的建设,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电子政务稳定健康发展。

4.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水平。

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水平是确保电子政务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政府部门需要充分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成立专门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制定科学规范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加大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力度。国家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加大电子政务核心技术的研发,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水平,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5.实现电子政务互联网+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主流趋势,政府通过在线服务及时处理相关政务信息,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同时,为了加强人民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线上线下的O2O政务服务体系,建立自己的互联网政务信息平台,如通过微信、微博、APP等形式政务信息,加强与人民的交流,了解群众需求,全面、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创建高效、服务型的电子政务平台,除此之外,建立线上和线下结合新的政务处理模式,实现网上预约办理业务,线下实体服务,从而有效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国章.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3.

[2]宋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11.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8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网站;建设

0 引言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电子技术,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式进行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公共管理等国家行政管理事务的形式,如:政府办公自动化、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社会经济统计和电子化民意调查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政务无疑是信息技术学科和管理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而电子政务网站无疑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关键载体。通过建设电子政务网站,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务透明度,与公众间的沟通和互动更加方便快捷,进而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及时的信息与服务,实现政府办公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目标。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探讨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子政务网站的概念

电子政务网站,指的是政府部门在整合政务资源、重组和优化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手段来展示和处理相关的政务和业务,进而达到向用户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网站系统。

可见,从形式上看,电子政务网站也是具有网站的基本构成要件,是由硬件、软件、内容、人员和处理构成的综合体。其中:硬件指的是服务器、网络连接设备和传输介质等设备;软件指的是网页制作和工具、网页开发语言和数据库系统等;内容指的是网站上实现的信息资源、检索及各种服务功能等;人员指的是网站的开发、使用和运行维护人员;处理指的是实现网站服务功能的应用程序处理逻辑,如前台信息输入、后台存取等。

与其他类型网站相比,电子政务网站的不同主要有两点,即:(1)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是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政府部门;(2)电子政务网站的内容和栏目设置也是基于政府部门职能范畴基础之上的政务和业务。其目的就是要有助于政府扩大政策宣传、加快政府办公自动化和透明化的进程,进而实现行政流程的简单化和科学化、以及政府办事效率的有效提升。

2 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

通过对电子政务网站概念的剖析后,可以得知,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可以广泛采用网站建设的相关技术,同时也得兼顾政府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特殊性。

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的原则

电子政务网站建设时应把握的原则

(1)阶段开发原则。电子政务网站在建设之初就应该从宏观上统筹规划好,确定各大栏目版块和相应的功能,然后根据应用的需要分阶段予以实施。

(2)规范化原则。规范化原则是电子政务网站正常运营和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规范确保网站的建设和发展。

(3)易用性原则。电子政务网站的功能和定位,决定其所涵盖的用户不仅广泛,而且用户的素质和对网络的理解、运用水平都会差别很大,因此,易用性原则是电子政务网站必须要遵循的,以最大化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4)可扩展性原则。电子政务网站建设要把握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系统的可持续性扩展预留空间。

(5)维护量最小原则。对于经常更新的内容版块要选择自动操作程序,减少日常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电子政务网站信息内容管理应把握的原则

(1)政治严肃性原则。电子政务网站的权威引导性要求其必须建立起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权限管理和审核制度。

(2)信息时效性原则。信息的及时、动态更新,是网站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3)信息安全性原则。电子政务网站不仅代表的是一个政府部门的形象,而且设置的一些特殊职能版块,不容许被外界侵入和破坏,因此,构建立体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电子政务网站的内在要求。

(4)功能适用原则。电子政务网站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达到便捷和高效,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功能,避免大而全的杂乱布局。

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的具体步骤

全盘筹划 电子政务网站涉及到政府工作的全局,因此需要进行全盘筹划,不仅要综合考虑政府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展示部门和区域性特点,进而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筹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调研;网站目标定位分析;建站原则的选取和确定;网站建设项目团队的考核与确定;网站风格和运营方式的分析和定位;对网站建设涵盖的地区、行业和相关部门的统筹;以及建站日程安排等。

前期调研 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中的前期调研工作主要有:(1)业务调研,就是采用调查表、面对面访谈或参加业务实践等特定的方式,调查和访问使用和享受网站功能和服务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和社会公众,了解这三大用户有哪些需求,需要处理哪些业务,如何处理,有哪些方法和算法,建设人员需要把人的业务处理转换为计算机处理;(2)功能和需求调研,就是要调研现有组织机构的功能和业务体系,进而分析和确定电子政务网站所需设置的功能、服务和边界;(3)收集相关资料,就是要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表格、文档和政策法规等;(4)整理和分析调研材料并拟定出方案计划书,内容主要有:项目背景、网站功能、业务处理、信息内容、网站开发建设的技术和方法等。

网站运行平台的建立 通过前期调研的基础性工作,确定了网站运行平台的软硬件系统,这样就决定了网站开发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网站运行平台的建立工作在网站的方案通过之后。就应着手网站运行平台的建立工作,即:网络设施建设、网站服务器建设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工具软件的选择、安装配置和域名注册等。

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政务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由开发团队完成,是网站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即:

(1)电子政务网站的分析与设计。首先,目标和需求是电子政务网站分析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分析和明确网站运行的目标和重点、以及用户对网站的各种需求。其次,网站信息结构、网站可视化和网站后台数据库是电子政务网站设计的重点,即:信息结构设计是网站开发的重点,涉及到信息组织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主要是确定站点的信息内容、组织方法,设计网站的导航结构、搜索系统和标识系统;网站可视化设计是根据获得的信息利用开发工具建立一个仿真模型,模型里面基本包括主页设计和其他网页的面板风格、网页布局和相关图形,然后测试这个模型,通过后进行实施开发;后台数据库主要是存取各种信息、处理业务的支持系统。

(2)电子政务网站的实现与运行。电子政务网站的实现与运行主要包括:根据网站设计文档组建配置网络和服务器,使用网站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编写代码程序,开发实现Web数据库系统,根据信息结构设计组织网站的信息,以及安全系统体系的构建。

完成每项工作须进行相应的测试工作,以确保完成的工作项能满足预定的设计目标,如:页面链接的测试、功能测试和数据测试、安全测试等。所有测试完成后,电子政务网站方可正式上线运营。

网站的运营与管理 电子政务网站的功能定位,要求其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广泛参与和互动,进而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及时的信息与服务,实现政府办公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目标。这在网站的运营和管理就体现为两个方面:

(1)动态管理和维护电子政务网站输入和输出两个方向的信息流动,保障政府网上业务便捷、安全而高效地运行。

(2)配合政府部门的具体职能和业务流程,保证数据和信息内容在传输、保存和提取过程中的完整性、安全性、一致性和权威及时性。

参考文献

[1] 张彩萍.以公众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J].社科纵横, 2007,(09).

[2] 李爱平,赵志刚.基于电子政务网的政府信息公开与管理系统[J].信息化建设,2009,(07).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9篇

1.1政府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压力、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把政府推到了危险的边缘,政府核心竞争力问题在内部危机中诞生并倍受关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组织世界化的现代化潮流中,政府核心竞争力问题则又具有了全球背景和现代化视野——政府竞争力既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共同焦点,也是民族国家和各级政府谋求发展优势和合法性资源的重要途径。那到底何为“政府竞争力”,何为“政府核心竞争力”•国内学者王作成认为“政府竞争力是在政府竞争层面中某一政府所表现出的参与竞争的能力,它是对政府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从而对整个区域竞争力的促进和影响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投资环境竞争力,法律制度竞争力和政府效率竞争力。”而杨诚虎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认为“政府竞争力实际上是指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以争夺和利用资源为手段,以其行政区内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满意度为标志,以提高自身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为目的的能力。”这个定义的直接指向是政府在与其他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类组织、与市场的竞争中所展示或发展起来的,维持并促进自身发展、更有利于政府管理目标实现的竞争力。通过解读国内外学者对“政府竞争力”的不同理解,笔者做出如下定义:概括的说,政府竞争力是指政府在竞争的环境中,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够促进政府自身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高质高效地完成公共管理目标的综合能力。而“政府核心竞争力”是为政府所独有的,推动政府提高效率和职能转变的内因,是政府发展的能力诉求和比较优势。政府核心竞争力由多种能力复合而成的,包括政府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2政府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政府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政府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中。具体可以分解为政务公开、行政成本、管理服务能力、绩效管理、高素质公务员队伍这五个构成要素:其一,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可以使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民众的联系。同时,有利于民众对政府行使公共权力过程进行监督。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促进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其二,行政成本。在政府生产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比重最高,物力成本也是一个基本要素,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对于行政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三,政府管理服务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管理服务能力是政府最根本的竞争优势。其四,绩效管理。绩效评估是一种有效管理和控制政府的方式和手段,包含了政治绩效、经济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个方面。其五,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国家有财政投入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1.3电子政务与政府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和电子政府建设恰恰为政府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手段。电子政务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也是政府主动适应社会服务需求的技术创新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大降低政府服务的成本和提高效率,也是建设公开化的“阳光政府’惭必须的环节。可以预期,电子政务不仅是重要的技术创新,也是确立今后地方政府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子政务是构筑政府核心竞争力的“奠基石”。

2.运用电子政务构筑政府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电子政务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在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全面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具体来说,电子政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从而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1加强政府与公众关系

对电子政务建设而言,盈利并非其运行目标,但政府的职能以及实施电子政务的目标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原则方法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客户细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注重客户满意度等CRM理念都可以被电子政务建设所借鉴。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公众服务,将CRM模式在客户服务领域的相关思想和方法用于电子政务领域,能使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拥护度,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电子政务要借鉴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积极主动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

2.2促进政府流程再造

电子政务所要求的组织结构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可以增强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电子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改造,转变成以公众服务需求和输入各种公共信息为起点到政府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借助网络进行。具体表现为,流程优化精简政府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控制环节、扩大管理幅度、精简政府冗员,降低管理成本;政府的网上采购,实现公开公平竞争,能够实现在全球范围内以最低的成本进行采购;政府网络远程视频会议,实现了政府人员在异地的同时参与,能够有效减少政府会议的成本;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跨地区的公文电子化处理,实现“无纸化”办公,可以减少行政办公费用和公文处理的费用,降低政府的办公成本。同时,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了政府的决策能力。

2.3促成政务公开机制

对于政府来说,信息的公开和良好的信息收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公共权力委托关系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按委托——理论的观点,政府作为公众的“人”行使“委托权”,而委托双方在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人能否按照契约规定的权限和委托人的意愿来代替委托人行动成为问题的关键。同时,信息的不对称给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提供了机会。而改善上述问题的有效的途径就是电子政务,具体来看,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政府办公更为透明,从而使得信息传递渠道更为畅通,减少了政府官员寻租的可能。电子政务可以防止信息被少数人垄断或者选择性的公开,可以防止信息被更改、掩盖,可以建立套相对严格的制度,将信息交给计算机处理,防止人为的干预。同时,电子政务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任何人的任何行为进行监控,从而增加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增加腐败的机会成本。电子政务在推动政府缩小贫富差距和反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改善政府绩效评估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10篇

摘要:本文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为开发区招商引资提供前期项目科技认证中的专利查新服务为例,介绍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所在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新探索。

关键词 :图书馆 专利查新 经济建设

一、专利查新如何助力开发区经济发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内已有生物、电子、现代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产业企业500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70多家。

开发区招商部门每年有大量招商项目需要进行前期科技认证,其中很重要的是对相关专利的新颖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以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开发区大量企业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让、申报新产品、申请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项时,也需要相关机构对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查证。此外,专利查新还可为开发区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

二、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学校图书馆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开发区内唯一的一所高等学院,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大力投资。学校图书馆无论是在馆舍环境、硬件设备,还是馆藏资源、馆员队伍建设上都有了高速发展。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国家投资发挥更大效应是反映一个学校内涵建设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

面对开发区存在的科技查新服务的缺口,学校图书馆决定抓住机遇,并选择为开发区提供专利服务作为突破口,开展面向开发区政府企业的信息服务。面向开发区开展的信息服务有别于图书馆传统的校园服务,它更加深入前沿科技、行业发展和市场动态,这就要求信息服务馆员具有专业的情报搜集能力和分析加工能力。在图书馆面向开发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开发区政府企业对科技情报的需求,而且练就了一支功夫过硬的信息服务馆员队伍,提升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力。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学校图书馆确实可以融入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实现共赢。

2014年3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为开发区招商项目“LED可见光通信技术”“MicroRNA”“石墨烯”等六个项目做了前期科技论证的专利分析,为开发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由于图书馆出色地完成了6个项目的分析报告,开发区科技局又追加了“空气消毒净化器”等4个项目,图书馆继续承接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开发区科技局领导的充分认可。

三、图书馆开展专利分析服务的几个要素

1.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专利分析服务项目小组

图书馆开展专利分析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员问题和资源问题。在人员上,应组建一个专利分析服务项目小组,以图书馆科技情报馆员为主力,同时借助学校相关专业系教师力量,与图书馆信息服务馆员一起形成项目组。专业教师负责从专业角度做定性分析,信息服务馆员从数据、文献等角度做定量分析,综合形成最终的分析报告。

2.选择国内外权威分析工具,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可靠的资源和分析工具是保证工作成效的基本条件。国内专利分析工具采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万方专利分析平台;国外专利分析工具采用汤森路透集团的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和专利分析工具(TDA)。这两个分析工具都是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利分析工具,万方专利分析平台以分析国内专利为主,德温特专利数据库和专利分析软件,不仅包括了国外专利数据,还涵盖了国内专利。

3.综合分析相关专利查新报告,确定认证报告内容框架

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最终呈现的分析报告应采用客观、简洁、相对全面的原则。图书馆设计了统一的报告格式。报告具体结构如右栏表。

4.综合项目分析分步进行,遇到难点逐一攻破

在整个项目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三个比较突出的困难。

(1)检索词的确定。由于项目涉及专业领域的专业性和多样性,在检索词的确定上会出现一定困难。比如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

关键词 来描述,carbon nanotubes、nanotubes和CNT都是碳纳米管这个

关键词 的表达方式。

针对这种困难可采取三种解决方式,一是利用搜索引擎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个初步了解;二是咨询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三是利用数据库,查找本领域文献,从文献中搜集

关键词 ,合理扩充检索词范围。

(2)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清理。在检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检索出太多结果的情况,此时必须对检索结果进行清理,将最终结果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而由于专利原文没有

关键词 ,因此专利原文不能像学术论文一样支持

关键词 检索,这就使数据清理的难度相对增加。

针对这个困难,可采取如下方法。①国内专利数据利用IPC(国际专利分类号)、专利权人和发明人等字段来缩小目标范围,进行数据清理。② 国外专利数据依托德温特专利数据库,先限定学科类别,再锁定德温特手工代码,得到比较理想的检索结果。德温特手工代码是以应用性分类为基础,比IPC更加具体和精准。③借用专业的专利分析工具,如TDA来帮助我们清理数据。④更重要且辛苦的工作是,要反复地阅读专利原文的摘要和权利要求书,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做出判断,进行人工清理。

(3)相似专利的对比。因为要在报告中给出分析和建议,所以分析人员需要先对本项目的专利和检索结果中的相似专利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给出公正的意见和建议。

这个步骤不能借助工具,只能通过人工仔细阅读专利原文,细致对比本项目专利和其他相似专利,查找细节,进行对比分析;遇到专业领域的问题,咨询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这个过程会非常地艰辛,但分析人员一定要本着对用户委托任务负责任的态度,最终提交给客户一个客观严谨的分析结论。

四、职业院校图书馆走出围墙,进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义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商务智能 应用 实施

一、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实质是政务的信息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部门的信息化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电子政务的定义

对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存在很多种说法,有人将其理解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或者电子政府,这些不同名字的内涵是一致的,即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运用和政府管理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和的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中,促进国家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工作是先进技术的重要使命。电子政务的通俗定义是指政务部门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协同化,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集成,超越时空和部门间的分割限制,实现规范、高效、透明的服务与管理。

(二)电子政务的内涵

相对于传统的政务方式,电子政务将大量的行政管理和事务通过安全可靠的程序在网络上进行,实现行政方式的无纸化、行政法律关系的虚拟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这是一种新的政务管理模式,需进行业务重组,确立新的职能分工。概括起来,电子政务的内涵可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政务部门内部行政的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能够提高政府在管理、行政和服务各方面的效率,从而精简机构、简化程序,实现新的高功效的运作流程和有效管理。

2.政务部门间的协作,通过政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各部门间共享数据,及时更新状态,使得整个信息的流转和共享达到高质量、高可靠、高速度,从而推动整个的有效实施。

3.政务部门与公众的有效连接和沟通,加强服务和管理。借助于互联网,电子政务能够提供多种方式为任何地点的社会群众随时有效服务,公众可以享受网络技术的便捷,可随时随地了解政府资讯,并可快速获取服务。电子政务真正的作用在于其大大改进了政府管理和服务公众的方式,加大社会进步的步伐。

二、商务智能概述

(一)商务智能产生背景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强大的驱动力和背景因素,商务智能便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信息大爆炸的产物。摩尔定理表明芯片的晶体管和电阻器的数量每年翻番,这种速度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事实上,企业平均每18个月信息量就翻一番。这种信息增长速度给企业的信息承载能力、管理能力和提炼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巨大的信息量,从这些数据中提炼出企业所需的、有价值的数据,即有效信息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工作。有时候,企业无需费财费力地进行市场调研,千辛万苦从外部挖取一点客户、市场信息,而只需要充分利用内部积累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挖掘、有效分析,即可得出意想不到的信息,从而支持决策制定,实现企业目标,那么商务智能便是这样一种技术。

(二)商务智能的概念理解

商务智能是一种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工具,使用信息技术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来支持决策制定。它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思想或者具体的产品。商务智能的处理过程概括为: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收集数据,并提炼出有用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来保证数据的质量,然后将数据转换、重构后存入数据集市或者数据仓库,采用合适的查询、报告和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继而转化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是利用信息展现技术将其呈现给决策者或其他使用者,助其做出更好、更合理的决策。

有些人将商务智能片面地理解为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决策系统,也有人理解为单纯的数据库技术,或者在线分析处理工具,这些说法都道出了商务智能的某些突出特征,但是目前没有其确切的定义和归纳,各自根据使用情况可偏向于某方面的定义,但是商务智能本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一方面,商务智能根据企业各功能组织,从各应用系统中提取高质量和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查询和分析工具来处理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等各系统的数据,从而帮助企业解决商务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商务智能能够帮助用户对业务数据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处理,通过历史数据挖掘出新的知识和信息,来协作决策者预测发展趋势、制定未来计划,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三、商务智能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一)电子政务需要商务智能

目前,商务智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各行各业,其强大的功能,帮助大量企业实现了业务重组和决策制定。商务智能通过释放业务数据的能量,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高价值的信息,来实现数据与决策者的有效连接。这样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同样适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商务智能无疑将促进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12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网站 政府 公众

一、前言

电子政务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由英文Egovernment翻译而来,现在为世界各国采用。它是指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以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公开和准确。在我国,大力推进和发展电子政务有其社会和时代背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政府行政与时俱进,WTO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推进电子政务是引导政务电子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中蕴含着巨大市场和商机,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二、省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子政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二)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不足

据了解各省市州、县(市、区)不少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发展计划时,不免都会遇到资金和技术这两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资金缺乏。二是信息化技术及管理所需的技术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特别是县(市、区),现有的人员大都是“半路出家”,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得不深不透不全面,既懂信息化理论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人才缺乏。

(三)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不能满足需要

(四)电子政务的安全防范工作薄弱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虽然各部门均强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各省电子政务建设中仍存在对电子政务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和防范措施不力的现象[4]。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意识淡薄。二是对网络硬件平台存在安全隐患认识不足。目前我国主要的网络硬件依赖进口,自己不具备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产品的源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对软件平台存在安全隐患了解不够。四是信息与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不力。

三、加快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

“十二五”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更好地为公众提供透明、方便、快捷的电子政务的服务,各省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一)提高素质,增强电子政务的意识与应用技能

要使各省电子政务意识与应用技能得到加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①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信息化认识。必须在各省范围内强化宣传,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电子政务”的良好氛围;②强化培训,抓好电子政务干部队伍建设。应用培训是电子政务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要推广各省电子政务应用,必须建立一套政府公务员信息化培训机制,切实抓好对广大公务员信息化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务信息化应用的干部队伍。

(二)整合资源,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要整合资源,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以较小的资金投人,取得较大的效益和有序发展,必须建设好统一的电子政务高速网络平台。

(1)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综合平台。利用统一网络平台,促进各省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打破部门分割,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目前各省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全,因此,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连通各个孤立的电子政务系统,把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是各省目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任务。

(3)搞好部门数据基础,为数据整合提供保障。要搞好各省资源整合,向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必须建立健全各地、各部门自身的数据基础。我们应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进一步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因为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很多服务功能涉及多个地方、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各部门必须建好自己的数据基础,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能或核心业务,积极开展自身相应的数据资源的开发、收集、整理和应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进行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的形成。各级政府要按照政务信息整合的要求,明确规定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的权利和责任,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三)综合防范,保障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安全

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按照安全标准来衡量,必须强化各省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与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长效机制,从安全法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方面建设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在安全法律法规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强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法制管理,为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在安全管理方面,从建立健全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负责安全管理的主要领导、主管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的职责,培养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和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保障政府门户网站正常安全运行。

四、结论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1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电子商务;企业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0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得以发展和赖以生存的基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企业文化。电子商务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挑战,这也势必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但电子商务如何影响企业文化?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又有哪些特性?本文将就此展开阐述。

1 企业文化的含义以及重要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说明了企业奉行何种管理哲学,以及通过这种管理达到怎样的目标,这种目标对公司的员工活动和行为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发展,凝聚企业核心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企业的成本。它的意义在于怎样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用以应对外界多变的竞争和生存环境,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实现持续发展。在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但是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加速,我国企业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大到想海尔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小到像海底捞这样的连锁企业都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发展出一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企业理念、经营哲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现代企业无论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产品质量到管理设施,从环境建设到产品开发,无不渗透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企业形象。优质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树立了良好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了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从长远来开企业文化为企业确定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且是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这一个目标而努力,进而使企业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竞争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一,企业文化的建造有利于营造灵活协调的企业营运环境。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根据社会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和收集社会资源进行生产加工从而为社会提供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为满足社会和市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调整企业战略,在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达到动态的平衡,为企业营造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

其二,有利于形成企业整体运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建立价值观。只有建立和企业内部大部分员工相同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企业才能持续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建立不仅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并在精神领域为员工指明了奋斗目标,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

其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培养合作意识。企业文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含了思想文化、技术文化、管理文化、品质文化和娱乐文化等。这些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拥有相同的企业文化背景,增进了员工之间相互沟通,加强了员工的团结,协作、融洽的员工关系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电子商务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电子商务近几年来在我国迅猛发展成就了像阿里巴巴这样大型交易平台,同时也成就了依赖电子商务平台而迅速崛起的中小企业。据统计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但用户手机网民增幅较2009年趋缓;最引人注目的是,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这样的增长规模无疑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企业的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企业与消费者电子商务(B2C),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以及政府与企业电子商务(G2B)。

电子商务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子商务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由于电子商务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消费者能够与商家及时得到沟通,对商家的产品和服务经行评价,从而使商家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满足市场需求。其次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环境。由于电子商务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企业可以根据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交易,这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另一方面相对传统商务来说,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平台,因此企业的竞争范围扩大,这也要求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市场,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文化。再次,电子商务加速和完善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电子商务不仅增进了外界与企业内部的沟通,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内部之间的交流,如Email, Intranet等使原本割裂的独立的各个部门团结起来,更有凝聚力,推动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3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文化特征浅析

内部文化特征

首先是创新文化。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掀起了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它为每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创新变革才能赢得竞争优势,这种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还包括了管理上和文化上的创新。它要求企业经营模式由竞争转向开放与合作,企业管理模式从垂直型转向扁平化,企业管理手段也转向无纸化、信息化。因此这样的条件下,企业建立一种更为积极的创新文化,使企业今后的发展更具推动力。

其次是沟通文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横向信息、纵向信息甚至是越级信息的交流成为可能。这种文化的建立使得原本交流不多或无法交流的部门得以交流,企业的领导可以更好的了解基层员工的想法,有效地删除原本的沟通障碍,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内部员工需求的满足也刺激了员工的工作动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再次是学习文化。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就是发展快和变化快,因此要跟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还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员工自身的技能培训与学习。企业不仅需要懂得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技术人员,也需要懂得企业管理的商业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的人才培养的关键。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新技术、新知识以爆炸式的速度出现,企业要适应这样的环境就必须招募和培训“知识型”人才以应变社会需求。因此学习文化的建立是企业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是团队文化的建立。任何顶尖的企业都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团队,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更离不开团队建设。正如上文所说的电子商务要求的企业拥有复合型人才,但是招募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并非一朝一夕的任务,它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团队建设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团队建立以后,团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对外界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完成企业的任务。

外部文化特征

首先是信用文化。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自产生以来,信用问题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企业之间无需见面通过电子平台进行交易,而其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题的复杂性等特征,使信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立企业的信用文化、行业的信用文化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形象文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形象文化的建立。企业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如企业网站等向外界传递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这些方式企业向顾客展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建立彼此的信任,从而产生交易。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企业只是一味的夸大宣传,没有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到最好使得顾客有一种受骗的感觉,从而失去对企业的信任。

最后是合作文化。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要对市场做出迅速的分析与反应以应对顾客多变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要求企业能够提供多方位的和全面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将企业间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转化为资本优势,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减少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提高资金、信息等资源的再次重组,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社会需求。

4 结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使企业生存的基础。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内部文化和外部文化的建立。通过这些文化的建立,企业将有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晶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04.

[2]姜晖.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11.

[3]蔡爱萍.文化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04.

[4]王金峰.我国发展电子商务若干问题分析[J].跨世纪,2008,16(7).

[5]陈素敏,赵悦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信用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8).

[6]滕荣华,宫晓曼,顾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8).

[7]谢秀珍,黄宏武.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时代金融,2009,3.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14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_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_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15篇

关键词: MPLS-TP;电子政务外网;虚拟专线

1 背景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各个部门各自建设自己的专网,在网络建设上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并且网络利用水平低下、安全隐患大、跨部门业务开展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决定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通信传输网络,整合建设电子政务外网,支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支持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支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促进政府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部委局属的横向接入,以及省市县的纵向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使用了BGP/MPLS VPN技术,采用了分层的组网模型,从上到下分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中央城域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省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省电子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市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区县电子政务外网等。

随着电子政务业务流量的增长,为了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并且保证业务的持续不中断,一种解决方案是在MPLS网络中引入流量工程。但是在MPLS网络中使用流量工程,涉及到复杂的隧道规划、管理和信令控制,尤其在区县政务外网中,政府将会面临技术队伍不足和设备成本高的问题。这也是目前MPLS流量工程技术未被大规模部署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为电子政务业务的统一承载网络,目前电子政务外网主要通过L3VPN提供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接入,各部门的业务路由规划、地址分配、资源共享等对电子政务外网的管理实际上并不是完全透明的,这无疑增加了电子政务外网的运营复杂度,而且随着业务部门的增多给网管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MPLS-TP0为电子政务外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作为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MPLS-TP继承了传统MPLS的分组转发机制和高效的统计复用能力,增强了网络的运维管理和保护功能,简化了网络的管理和部署,降低了网络的运营成本。在电子政务外网中使用MPLS-TP技术,可以将政务外网的传输网络和承载业务的网络完全分离,使得网络架构更加清晰。相比于L3VPN的部署,MPLS-TP提供的虚拟线路传输业务能够提供三层协议的透明传输,支持多种三层网络协议和组播协议,为将来业务网络由IPv4向IPv6迁移提供了透明支持。

2 MPLS-TP技术特征

受益于成熟的IP/MPLS技术和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技术(PWE3),目前已经能够在IP/MPLS核心网上提供包括以太专线业务、以太专网业务、ATM业务、TDM业务等传统电信业务。但是,当把IP/MPLS技术应用到传送网络时,IP/MPLS遇到了新的挑战:

1)由LDP生成的LSP隧道缺乏流量工程能力,不利于网络的整体规划。在传送网络中非常重视网络流量的规划,缺乏流量工程能力的隧道将降低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预见性;

2)端到端连接部署复杂。流量工程隧道在IP/MPLS网络中提供了端到端单向连接,而传送网络中更常用的是双向连接。为了在IP/MPLS网络中实现双向连接,运营商需要维护双倍数量的单向连接;

3)缺乏完善的运维管理(OAM)功能。运维管理功能在业务部署、验证和监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供故障管理信息,触发保护切换,从而提高业务的可靠性;

4)缺乏简单高效的运营级保护功能。在网络发生故障时,保护功能能够把业务切换到预先建立的备用路径上,保证业务中断小于建议的50ms;

5)控制平面复杂。IP/MPLS基于RSVP-TE和IGP-TE的复杂控制平面,使得设备的成本居高不下。

作为专门为传送网优化的MPLS,MPLS-TP继承了MPLS基于PWE3的多业务承载能力,摒弃了缺乏流量工程能力的LDP,完全采用流量工程隧道,引入了点到点双向隧道,增加了传送风格的运维管理(OAM)功能和运营级保护功能。一方面,MPLS-TP裁剪了复杂的控制协议,采用静态的业务部署,极大降低了网络控制成本,提高了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预见性;另一方面,MPLS-TP允许使用GMPLS作为控制平面,提高网络的智能性和灵活性。

多业务承载

MPLS-TP支持包括以太网专线、以太网专网、ATM专线、TDM专线、IP分组以及MPLS分组等业务在内的多业务统一承载。MPLS-TP把业务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L1/L2层的业务,包括以太网专线、电路仿真等业务;第二类是网络层业务,包括IP分组业务和MPLS分组业务。

MPLS-TP使用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技术(PWE3)承载第一类业务。PWE3是指在分组交换网(PSN)上仿真一种网络业务(如ATM、FR、Ethernet或T1/E1租用线等)关键属性的一种机制。通过伪线,我们能够在伪线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路径或者隧道上承载来自用户的第一类业务,实现业务的互通。在传送第一类业务时,MPLS-TP隧道等价于PWE3体系中的PSN隧道。

MPLS-TP使用LSP承载第二类业务。由于LSP天然支持IP分组和MPLS分组的封装,因此不需要专门的适配功能。

高效资源利用以及端到端QoS保证

基于分组交换的高效统计复用机制,使得MPLS-TP网络能够在业务之间高效复用链路带宽,提高链路的利用率。

MPLS-TP支持端到端分层QoS(HQoS),支持对不同用户、不同业务进行不同粒度的分类和标记,并且在传送过程中进行区别对待,支持不同的每跳行为(BE、AF、EF、CS等),保证关键业务的传送,从而保证基于SLA的业务的提供。

MPLS-TP支持静态配置隧道,使得网络具有更高的可预见性,让用户能够更精确的控制网络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MPLS-TP支持基于GMPLS的控制平面,支持具有流量工程能力的隧道,在减少配置的同时,更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

运维管理

MPLS-TP支持完善的运维管理功能(OAM),简化了业务开通、验证和管理维护,为故障定位和诊断提供了必要的工具,降低了网络的运营成本。

在业务开通时,使用主动的连接验证功能(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验证连接的正确性,可以避免配置错误;使用丢包测量功能(Loss Measurement)和时延测量功能(Delay Measurement),以及其它测试功能,可以对业务性能进行验证。

在网络正常运行时,连接的端点互相周期性地发送控制报文,验证连接的连续性(Continuity Check)。一旦检测到连续性故障,就触发相应的保护机制,减少业务的中断时间。

在网络故障时,使用路由追踪功能(Route Tracing)能够帮助定位故障点;而告警抑制功能过滤了网络中不必要的告警消息,帮助网管人员定位故障点。

高可靠性

MPLS-TP支持隧道的1+1保护和1:1保护,在传送网络中预先建立备用隧道,当网络发生故障时,快速的把业务流量切换到备用隧道上,保证业务中断不超过50ms。MPLS-TP支持针对环网拓扑优化的保护机制,包括Steering保护和Wrapping保护。

MPLS-TP支持由OAM、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触发的保护切换。当网络从OAM、控制平面或者管理平面等途径感知故障时,可以触发隧道的保护切换。由管理平面触发的保护切换在网络调整时非常有用,例如,在扩容隧道的过程中,可以先把业务切换到备用隧道上,等隧道扩容完成后,再把业务切换回来。

网络管理

基于集中式的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简单的网络配置和端到端业务部署机制。此外,很多MPLS-TP传送设备支持管理信道的自协商和管理通信网络的自组织,进一步简化了网络的安装和管理。

MPLS-TP使用标准化的网管接口,使得不同厂家设备之间相互协作互通成为可能。

3 MPLS-TP在电子政务外网的中应用

在引入MPLS-TP技术后,可以将电子政务网络分成三个层次,即业务层、统一承载层和物理连接层。业务层包括部委内部互联互通的纵向业务和不同部委之间共享资源的横向业务等。作为统一的承载层,电子政务外网使用MPLS-TP技术提供业务互联的虚拟专线,从而实现了包括横向业务和纵向业务在内的多业务统一承载。在物理连接层上,电子政务外网可以租用运营商的物理线路。

纵向业务

1 背景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各个部门各自建设自己的专网,在网络建设上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并且网络利用水平低下、安全隐患大、跨部门业务开展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决定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通信传输网络,整合建设电子政务外网,支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支持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支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促进政府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部委局属的横向接入,以及省市县的纵向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使用了BGP/MPLS VPN技术,采用了分层的组网模型,从上到下分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中央城域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省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省电子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市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区县电子政务外网等。

随着电子政务业务流量的增长,为了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并且保证业务的持续不中断,一种解决方案是在MPLS网络中引入流量工程。但是在MPLS网络中使用流量工程,涉及到复杂的隧道规划、管理和信令控制,尤其在区县政务外网中,政府将会面临技术队伍不足和设备成本高的问题。这也是目前MPLS流量工程技术未被大规模部署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为电子政务业务的统一承载网络,目前电子政务外网主要通过L3VPN提供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接入,各部门的业务路由规划、地址分配、资源共享等对电子政务外网的管理实际上并不是完全透明的,这无疑增加了电子政务外网的运营复杂度,而且随着业务部门的增多给网管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MPLS-TP0为电子政务外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作为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MPLS-TP继承了传统MPLS的分组转发机制和高效的统计复用能力,增强了网络的运维管理和保护功能,简化了网络的管理和部署,降低了网络的运营成本。在电子政务外网中使用MPLS-TP技术,可以将政务外网的传输网络和承载业务的网络完全分离,使得网络架构更加清晰。相比于L3VPN的部署,MPLS-TP提供的虚拟线路传输业务能够提供三层协议的透明传输,支持多种三层网络协议和组播协议,为将来业务网络由IPv4向IPv6迁移提供了透明支持。

2 MPLS-TP技术特征

受益于成熟的IP/MPLS技术和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技术(PWE3),目前已经能够在IP/MPLS核心网上提供包括以太专线业务、以太专网业务、ATM业务、TDM业务等传统电信业务。但是,当把IP/MPLS技术应用到传送网络时,IP/MPLS遇到了新的挑战:

1)由LDP生成的LSP隧道缺乏流量工程能力,不利于网络的整体规划。在传送网络中非常重视网络流量的规划,缺乏流量工程能力的隧道将降低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预见性;

2)端到端连接部署复杂。流量工程隧道在IP/MPLS网络中提供了端到端单向连接,而传送网络中更常用的是双向连接。为了在IP/MPLS网络中实现双向连接,运营商需要维护双倍数量的单向连接;

3)缺乏完善的运维管理(OAM)功能。运维管理功能在业务部署、验证和监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供故障管理信息,触发保护切换,从而提高业务的可靠性;

4)缺乏简单高效的运营级保护功能。在网络发生故障时,保护功能能够把业务切换到预先建立的备用路径上,保证业务中断小于建议的50ms;

5)控制平面复杂。IP/MPLS基于RSVP-TE和IGP-TE的复杂控制平面,使得设备的成本居高不下。

作为专门为传送网优化的MPLS,MPLS-TP继承了MPLS基于PWE3的多业务承载能力,摒弃了缺乏流量工程能力的LDP,完全采用流量工程隧道,引入了点到点双向隧道,增加了传送风格的运维管理(OAM)功能和运营级保护功能。一方面,MPLS-TP裁剪了复杂的控制协议,采用静态的业务部署,极大降低了网络控制成本,提高了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预见性;另一方面,MPLS-TP允许使用GMPLS作为控制平面,提高网络的智能性和灵活性。

多业务承载

MPLS-TP支持包括以太网专线、以太网专网、ATM专线、TDM专线、IP分组以及MPLS分组等业务在内的多业务统一承载。MPLS-TP把业务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L1/L2层的业务,包括以太网专线、电路仿真等业务;第二类是网络层业务,包括IP分组业务和MPLS分组业务。

MPLS-TP使用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技术(PWE3)承载第一类业务。PWE3是指在分组交换网(PSN)上仿真一种网络业务(如ATM、FR、Ethernet或T1/E1租用线等)关键属性的一种机制。通过伪线,我们能够在伪线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路径或者隧道上承载来自用户的第一类业务,实现业务的互通。在传送第一类业务时,MPLS-TP隧道等价于PWE3体系中的PSN隧道。

MPLS-TP使用LSP承载第二类业务。由于LSP天然支持IP分组和MPLS分组的封装,因此不需要专门的适配功能。

高效资源利用以及端到端QoS保证

基于分组交换的高效统计复用机制,使得MPLS-TP网络能够在业务之间高效复用链路带宽,提高链路的利用率。

MPLS-TP支持端到端分层QoS(HQoS),支持对不同用户、不同业务进行不同粒度的分类和标记,并且在传送过程中进行区别对待,支持不同的每跳行为(BE、AF、EF、CS等),保证关键业务的传送,从而保证基于SLA的业务的提供。

MPLS-TP支持静态配置隧道,使得网络具有更高的可预见性,让用户能够更精确的控制网络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MPLS-TP支持基于GMPLS的控制平面,支持具有流量工程能力的隧道,在减少配置的同时,更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

运维管理

MPLS-TP支持完善的运维管理功能(OAM),简化了业务开通、验证和管理维护,为故障定位和诊断提供了必要的工具,降低了网络的运营成本。

在业务开通时,使用主动的连接验证功能(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验证连接的正确性,可以避免配置错误;使用丢包测量功能(Loss Measurement)和时延测量功能(Delay Measurement),以及其它测试功能,可以对业务性能进行验证。

在网络正常运行时,连接的端点互相周期性地发送控制报文,验证连接的连续性(Continuity Check)。一旦检测到连续性故障,就触发相应的保护机制,减少业务的中断时间。

在网络故障时,使用路由追踪功能(Route Tracing)能够帮助定位故障点;而告警抑制功能过滤了网络中不必要的告警消息,帮助网管人员定位故障点。

高可靠性

MPLS-TP支持隧道的1+1保护和1:1保护,在传送网络中预先建立备用隧道,当网络发生故障时,快速的把业务流量切换到备用隧道上,保证业务中断不超过50ms。MPLS-TP支持针对环网拓扑优化的保护机制,包括Steering保护和Wrapping保护。

MPLS-TP支持由OAM、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触发的保护切换。当网络从OAM、控制平面或者管理平面等途径感知故障时,可以触发隧道的保护切换。由管理平面触发的保护切换在网络调整时非常有用,例如,在扩容隧道的过程中,可以先把业务切换到备用隧道上,等隧道扩容完成后,再把业务切换回来。

网络管理

基于集中式的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简单的网络配置和端到端业务部署机制。此外,很多MPLS-TP传送设备支持管理信道的自协商和管理通信网络的自组织,进一步简化了网络的安装和管理。

MPLS-TP使用标准化的网管接口,使得不同厂家设备之间相互协作互通成为可能。

3 MPLS-TP在电子政务外网的中应用

在引入MPLS-TP技术后,可以将电子政务网络分成三个层次,即业务层、统一承载层和物理连接层。业务层包括部委内部互联互通的纵向业务和不同部委之间共享资源的横向业务等。作为统一的承载层,电子政务外网使用MPLS-TP技术提供业务互联的虚拟专线,从而实现了包括横向业务和纵向业务在内的多业务统一承载。在物理连接层上,电子政务外网可以租用运营商的物理线路。

纵向业务

使用虚拟专线提供纵向业务时,一般使用树形的组网拓扑,如图1所示。省级单位与地级单位、地级单位与区县单位分别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提供的虚拟专线连接;上级单位是父节点,下级单位是子节点;不同地区的下级单位(X县A局和Y县A局)如果要互访,要走上级单位(市A局)的路由。这种业务拓扑非常适合政府部门的组织架构。

横向业务

使用虚拟专线提供横向业务时,可以让各级网络中心组成树形拓扑,然后在各级网络中心统一提供本级单位接入,如图2所示。图中已经略去了电子政务外网的拓扑,只标出用户边缘设备CE之间的专线连接。在横向业务网络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设备可以互相访问。本地跨部门业务需要走本地网络中心的路由;跨地区跨部门业务需要走上级网络中心的路由。

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对接

为了提供跨部门、跨地方业务的开展,省电子政务外网需要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对接。

如果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使用虚拟专线提供业务接入,可以使用多段伪线技术(Multi-Segment Pseudo Wire)实现中央部委与省级单位之间的纵向接入,如图3所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省电子政务外网分别各自维护自己的伪线片段,并且在ASBR进行对接。

4 结束语

凭借简单的业务模型、高效的资源整合、完善的运维管理、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MPLS-TP能够显著降低承载传送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随着MPLS-TP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厂商适时的技术引导,MPLS-TP技术在作为电子政务的统一承载平台的电子政务外网中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政府网站建设背景说明 第16篇

那么如何解释电子政务呢?我们首先来了解政府与政务、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定义!

政府—— Government:按照现代行政学理论,政府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众行使公共行政管理。

政务——Government affair:是指各级政府的业务、事务、会务等具体政府工作,通过这些具体政务,政府得以履行其对社会、公众所承担的各项公共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

电子政务——e-Government affair:是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符合各级政府的具体业务、事务、会务需求的应用信息系统。

电子政府——e-Government:顾名思义,是以电子政务方式,通过网络和电子政务应用信息系统,对社会、公众普遍行使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虚拟的政府形态。

我国许多专家将e-Government直译为电子政务,是从广义政府的概念出发,对电子政务赋予更简明的意义。从上述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基础概念可知:电子政务与以往办公自动化的区别在于:

一是少量、分散的内部的,以辅助办公和为内部服务为主的应用系统,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全面地履行政府职能的应用体系,体现在服务对象由为公务员自身转变为社会、公众。二是多种类的,“封闭、专有”的技术体系走向统一标准的,“开放、互联”的技术体系,使广泛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体现在信息技术革命上。三是由于直接为社会、公从服务而引发出的能动地为政府行政改革,业务整合、机构重组、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服务,体现在推动公共行政管理不断变革、创新上。

猜你喜欢